更无一人是男儿(十万齐卸甲,更无一人是男儿)

生活主编 31 2024-05-05 02:31:29

《题八咏楼》

【宋】李清照

千古风流八咏楼,江山留与后人愁。

水通南国三千里,气压江城十四州。

题八咏楼音频:00:0005:51

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

译文

登上千古风流,题满壮丽诗篇的“八咏楼”,万里山河,风雨飘摇,国事难以收拾,收复失地的重任还是留给后人吧。

金华水道畅通可以深入南国三千里地,气势上足以碾压江城十四州的存亡。

注释

风流:指情高远致。八咏楼:在宋婺州(今浙江金华),原名元畅楼,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,与双溪楼、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。

南国:泛指中国南方。

十四州: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(平江、镇江府,杭、越、湖、婺、明、 常、温、台、处、衢、严、秀州),泛称十四州(见《宋史·地理志悦》)。

赏析

这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爱国诗。

南渡之前李清照的诗词是婉约的,南渡之后,李清照经历了战火纷飞,漂泊无依,诗词逐渐倾向于豪放沉郁。其中杰出的代表作当属《题乌江亭》和这首《题八咏楼》。而这首《题八咏楼》,恰好是对《题乌江亭》的一种有力补充。

据福建地方史料记载:绍兴四年(1134),宋高宗“命六官自温州泛海,往泉州退避”。此时,住泉州南外宗正司的皇室人员多达2300余人。而金华已然属于危险的前线,南宋新政权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。

也正是这一年九月,诗人避难金华,投奔婺州太守李擢(赵明诚的妹婿),卜居酒坊巷陈氏第。“八咏楼”,为金华名胜,原名“元畅楼”,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“八咏楼”。这首诗正写于这一特殊时期。

“千古风流八咏楼,江山留与后人愁。”这两句是说,登上千古风流,题满壮丽诗篇的“八咏楼”,万里山河,风雨飘摇,国事难以收拾,收复失地的重任还是留给后人吧。这是写“局势之危急”。

为什么说八咏楼是“千古风流”呢?因为在八咏楼上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抒怀。其中不乏爱国爱民的诗词。从古至今,“八咏楼”见证了华夏的文明与传承,可是南宋朝廷,一味南逃,如此软弱,这文明会不会受到影响呢?“千古风流”之中,隐藏了诗人种种担忧,而这些担忧在多年之后蒙古灭宋变成了现实。

“江山留给后人愁”这一句可谓是千古名句。李清照作为一个弱女子有什么办法,她又不能上战场骑马打仗,眼看宋高宗及一帮王公大臣只知道逃跑,真是恨不打一处来,差不多是“十四万人齐解甲,更无一个是男儿。”所以,她只能说“江山留给后人愁”,也是对于当时局势的一种忧心忡忡与无可奈何。

“水通南国三千里,气压江城十四州。”这两句是说,金华水道畅通可以深入南国三千里地,气势上足以碾压江城十四州的存亡。这是写“抵抗之决心”。

三四句话锋一转,即便中国只剩下了南国的十四州,也一定能够击败金兵的入侵,只要南宋朝廷能够鼓起勇气,重新杀敌,就一定能够击败金兵。

身在金华避难的诗人,多么想南宋朝廷能够击败敌人的进攻,如果金华也守不住了,那整个国家就难以保住了。金华,不但是诗人避居之所,也是南国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,所以鼓励南宋政府一定不能只顾溃逃江海,而必须坚决抵抗,其意思与“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是一脉相承的。

后二句颇得唐代诗僧贯休《献钱尚父》,“满堂花醉三千客,一剑霜寒十四州”之形貌,却在意境格局上更胜一筹。

纵览全诗,巾帼不让须眉,一颗炽热的爱国心跃然纸上,其诗作大气磅礴,雄浑厚重,关照现实,穿越古今,是为爱国诗中的名篇佳作。

赏析来源公众号:古诗词日历,作者:严勇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