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高耳朵为什么被割掉(梵高为什么把耳朵)

生活主编 42 2024-05-14 03:18:01

来源丨喜马拉雅FM超级制作的精品课《河森堡:了不起的博物馆》

编辑丨羊吃花七朵

站在一个博物馆里,就像站在一道时光的长流中,向前是回顾历史长流中深沉和源头,向后能洞察未来的惊喜与奢盼。

在距离荷兰国立博物馆不远的地方,矗立着一栋十分现代化的建筑物,这是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。

惊艳众人的梵高生活的时代

十九世纪,距离荷兰十七世纪的“黄金时代”,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。随着昔日的海洋霸主每况愈下,艺术也跟着一天不如一天。梵高就诞生和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。

同一时期,荷兰隔壁的巴黎成了整个19世纪的国际艺术中心,各种艺术新思潮一波接一波,新古典主义、浪漫主义、现实主义等等。这种快速更新一直持续到19世纪60年代,一个名为“印象派”的画派突然崛起,给整个西方现代美术史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。

古典派与反古典派:西方绘画的大分类

简单说,西方绘画可以大概分为两个最大的流派——古典的,反古典的。所谓古典,有个基础,就是追求事无巨细、忠实记录客观事物,写实且详细。比如文艺复兴及其之前的作品,最典型的应该是尼德兰画家——“油画之父”扬·凡·艾克的《阿尔诺芬尼夫妇像》、《洛林大臣的圣母》等等。

再等到了 “印象派”,之所以对当时人的感官冲击那么大,是因为整幅画画的是个“印象”,看上去是模模糊糊的一片,最典型的比如莫奈的名作《日出·印象》。

印象派画家画出来的画面,倒不一定是否定真实,但是实际上表达出了一种此前人想都不敢想的新观点:美不一定真实,真实的东西未必美。

什么又是“后印象主义”呢?简单说,其实就是“印象之后的印象”。类似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:某个景色,某个瞬间,给我们印象很深,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在我们脑海里的模样,已经不是当初第一眼看到它们时候的样子了,或者更加美好了,或者更加灰暗了。

后印象派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印象,与印象派相比,印象是瞬时的,一瞬间之后烟消云散的,而“后印象”则是持久的,甚至越来越深刻的。

梵高的艺术巅峰期

1888年,梵高离开巴黎,来到了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,进入了自己的艺术巅峰期。《向日葵》,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。梵高的一生中,曾经11次画过向日葵。

现在世界上保存的梵高《向日葵》真迹有六幅,这幅梵高美术馆的《向日葵》只是其中之一。

在早期,梵高的创作大部分都是暗色调的,等到了阿尔勒以后,他技法已经比较成熟,而且已经明显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了。具体到向日葵这种东西,特别执着,一生只干一件事,就是追太阳,而且花期还特别短,属于“灿烂而短命”的典型。

梵高画画的最大特点是厚用油彩。普罗旺斯大片的花田、明媚的阳光、一望无尽的麦浪,也许刺激了梵高的灵感,所以梵高用颜料,就跟不要钱似的。

梵高一生特别偏爱几种颜色——黄色,包括黄赭色、铬黄色和镉黄;红色,包括铬橙色、朱红色;蓝色,包括普鲁士蓝、深蓝色;还有白色绿色黑色等等。这些颜色有一个特点,就是彼此之间往往是互补关系,比如蓝色和黄色,对比强烈,让画显得非常明亮。

很多年来,梵高都被认为是在一片金黄的麦浪里自杀的。但是根据后来的研究,梵高其实是让一个小男孩冲自己开枪的。

梵高对艺术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呢?难道就因为他割了自己的耳朵?或者是他说不清楚的自杀?其实都不是,而是他无意中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,直接启迪了后来野兽主义这样的新兴美术流派。

我们要公允地讲,梵高是艺术家,甚至是大艺术家,但他不是什么神,他只不过是一个神经质的,一生都想自己的价值能让人认可的孤独的人。

关于主播:

《河森堡:了不起的博物馆》带你用50集×20分钟的时间来一场世界顶级博物馆之旅,将近90倍的浓缩精华让你接近人类历史上的闪光时刻。

主播河森堡,原名袁硕,国家博物馆讲解员,讲解器里不讲的事儿,河森堡讲给你听。

关于喜马拉雅:

中国第一音频平台。随时随地,听我想听!4.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,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,就用喜马拉雅!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