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进黄河洗不清是什么意思(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啥意思)

生活主编 28 2024-05-06 16:33:51

古代人窝囊文人,一般都说他们是“穷酸秀才”或者是“落第秀才”,形容那些腐儒的穷酸和迂腐。

但是在唐朝可不能这么叫,因为唐朝许多落第秀才那可真不是一般人物。

比方说黄巢,参加了几次科举,没有考了,一气之下写了一首诗:

《不第后赋菊》

唐·黄巢

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

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
写完诗后不久,就发动了黄巢起义,在唐朝掀起滔天巨浪,直接将唐王朝给推翻了,自己做了“大齐”的皇帝。

此时的黄巢踌躇满志的哼着山东小调,心里美滋滋的说,你不让我当进士,那我就做皇帝让大伙瞧瞧。

还有一个叫李振的,也是屡考不中,最后在唐末也掀起一阵狂飙。

李振是典型的“官二代”,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到了郡太守,先祖安修仁和李抱真,更是唐朝中期的重臣或者名将。

但就这么一个名人之后,一连考了几次科举都名落孙山,使他十分羞愧。他考不中不怪自己能力不行,对科举考试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深恶痛绝,对官僚们更是极为怨恨。

李振一看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了,那就从军吧,于是辗转来朱温的军中。

朱温一开始是黄巢的手下,后来“改邪归正”,于公元882年归附朝廷,配合朝廷军队镇压黄巢的起义军,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,英功官拜宣武军节度使,黄巢起义被官军剿灭后,他又进封为梁王。

通过这几年的征战,朱温的军队越大队伍越壮大,到黄巢被剿灭后,他倒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。

李振到了朱温的军中,虽然他科举是屡考不中,但他的确有些歪才,他以智谋和过人的才智,赢得朱温的器重,朱温视他为奇人。在朱温的手下,他干得极为出色。以至于朱温越来越满意他,常常称赞他是个难得的幕僚。

公元900年(光化三年)十一月,宦官刘季述等发动宫廷政变,他们幽禁了唐昭宗,立太子李裕为帝,尊唐昭宗为太上皇。

政变成功后,他们将唐昭宗关进了一座房子里,又将房子的门用砖堵死,只留一个小洞送饭用。由此唐昭宗就和外世彻底隔绝了。

但此事做得再隐秘,也没有不透风的墙,后来事泄,引起诸藩镇的强烈反响,他们一致决定进京勤王。

朱温一看时机成熟了,于是带兵,先于诸侯前来“勤王”。

朱温大军一到,迅速平定了叛乱,将唐昭宗救了出来。

实际上他救唐昭宗,并不是为了皇上,还是想把皇上捏在手里好“狭天子以令诸侯。”

但是他的大本营在洛阳,皇上在长安城,鞭长莫及,不好控制,于是给皇上提出迁都的建议。

唐昭宗现在手头无兵,不听朱温的也不行啊,没办法,只好听之任之了,将都城由长安,迁到洛阳。

?来到洛阳之后,那是朱温的地盘,唐昭宗虽然在朱温的大力支持下名义上复位成功,但却成了一个纯粹的傀儡,没有什么权力了,一切都要听从朱温的安排。

李振作为朱温的全权代表,经常往来于汴州和洛阳之间。

他对唐昭宗和唐昭宗手下的那些臣子们素无好感,一见到那些大臣,总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对他们颐指气使,仿佛就是他们的主人一样。

对那些恭敬他服从他的人,就任意提拔。不听他召唤的,或者让他感到讨厌的人,直接撤职罢黜。

正因此,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,叫“鸱枭”(猫头鹰)。

但就是这样,朱温也觉得唐昭宗这个傀儡皇帝有些碍手碍脚,于是在公元904年(天佑元年)秘密刺杀了,然后立唐昭宗的第九子,年仅十二岁的李祝登基,称唐哀帝。

这么一个小孩子捏在自己手里,好摆弄多了,那还不是自己说啥是啥。

解决完皇帝问题,就开始清理唐昭宗以前的旧臣了,把他们解决了,好换上自己人,用起来既放心又舒心。

公元905年(天佑二年)六月, 朱温召集左仆射裴枢、新除清海军节度使独孤损、右仆射崔远、吏部尚书陆扆、工部尚书王溥、守太保致仕赵崇、兵部侍郎王赞等“衣冠清流”三十余人来滑州白马驿(今河南滑县境),他要发号施令。

这是唐昭宗朝仅剩的最后一批朝廷重臣了,听到朱温的号令,谁敢不从?

这些人来到这里之后,李振就带人动手了,怀着自己科举不中时对这些文人学士的仇恨,怀着复仇之后的快意感,将这些人悉数杀尽。

人杀死了,尸首怎么处理呢?

此时李振发挥起他的想象力了,他给朱温建议道:

“此辈自谓清流,宜投于黄河,永为浊流。”(《旧五代史·梁书·列传八》)

意思就是说,这些官僚,平日里都吆五喝六、自命不凡的样子,都标榜自己是什么清流;现在不是由我们说了算吗?莫不如将他们都投入黄河,永远成为浊流,洗都洗不清。”

朱温听了,心说,还是这些读书人坏点子多。但也正和他的心思,就痛快的答应了。

于是这些大臣就被扔到河里喂鱼去了,让他们死了都不能清白。此事件史称“白马之祸”,又称“白马驿之祸”。

后来世间流行的一句俗话,“跳进黄河也洗不清”,是否就是说的这段史实呢?

那只有有心人去慢慢的考据了。

参考资料:《新唐书》宋·欧阳修 《资治通鉴》宋·司马光

相关文章